1998-2005年,我在浙江大学就读电子工程,因为自己对电子工程的热爱和成绩优异,我本科保送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电路与系统,简单点就是硬件+嵌入式软件开发,因此自己天生就跨了学科,既有硬件电路设计,又有嵌入式软件开发。2005年硕士毕业后,来到上海,加入了华为公司,从事基站硬件开发,也就是电子工程师一枚,负责单板设计,以及基站日常bug维护。从自己的经历发现,一个工科生掌握一两门不同学科的技能是可以让自己胜任更多有挑战的工作,也可以更容易脱颖而出。在华为,我就一边负责硬件单板设计,一边还参与其他部门的微码(类似汇编级别编程语言)开发,既做了硬件,也懂软件,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给自己定位为综合性人才,为后续自己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06年9月份,我很自然的提出了离职,因为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喜欢做一颗螺丝钉,华为的通信系统项目少则100人,多则1000人联合开发,每个人在其中都是一颗螺丝钉,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状态。其实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很幼稚,且不说大系统中做好一颗螺丝钉是对自己的历练,就说任何小公司的小项目也都是需要团队合作,都是需要先做好螺丝钉,才有机会成长为整个项目的Leader。因此项目不论大小,关键是自己在其中是否有成长,是否可以学习到新知识?在我离职后,华为给在职员工派发了股份,如果一直待到现在,年收入也是让人羡慕的,这次和华为的擦肩而过,估计今生也不会再有机会和它有缘了,只能祝福还在华为的同事们。

 

从华为离职后,我加盟了一家手机设计公司--希姆通,它和龙旗并称为当时功能手机(Feature
Phone)的黄埔军校,其中有大量的人离职后都开了自己的公司,做起了boss,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和巨大的成功。我当时加入希姆通的部门是模块事业部,做的是IoT(物联网)通讯模组,主要聚焦远距离通信技术,比如2G,3G等等。所以其实我和功能手机的风口很近,但是不在风口中,我们部门不温不火的发展着,我也不温不火的一直待着,从工程师一路做到了硬件总监,6年时光也就匆匆过去了,回头看,自己的成长并不多,自己的技术视野,特别是商业感觉都没有特别进步,因此我有点蠢蠢欲动,在2012年9月份,我终于下定决心离职创业,并拿着公司给的N+1,忐忑的下海创业,其实这个时候,我手头只有一个蓝牙防丢器的demo,对如何商业化运作,没有任何经验。我只好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PPT寻找VC(风险投资),参加了很多路演,一直没有拿到投资,而这个时候,我已经待业1个月,我突然有点对自己前途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很幸运的是,一直和自己联络了3个月的一家风投公司最终投资了我,我也就开始了注册公司,招聘合伙人的工作,其实合伙人也就是项目早期的合作伙伴和同学这些人,当时没有考虑商业化,也没有经验,作为老板,“找人,找钱,找方向”,犯了两个错误,找人的时候没有找营销市场合伙人,这个为后来的生意拓展留下了祸根,毕竟一个公司是要靠销售获取利润的,后来自己勉为其难做了销售,虽然也做到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但是和科班专业的销售合伙人相比,还是欠点火候。还有一个错误是找方向,离职希姆通时候自己捣鼓的蓝牙防丢器,其实属于智能硬件,但是这个产品比较鸡肋,不是一个刚需产品,因此这个方向并不能成就大的事业,所以方向选择格局不够,很容易碰到事业的天花板,虽然我们在国内是做的最好的,但是也不能改变鸡肋产品的结局,始终无法使公司步入正轨。如果当时选择和蓝牙相似的WiFi(都是2.4G频段的无线通信技术)创业,现在也可能就是另一个博联(比我们晚半年时间的另一家WiFi智能插座创业公司,我和他们boss也是朋友,还曾经一起路演过,后来他们多次融资,日子过得挺红火的)。

 

经过5年多的折腾,中间也转换方向,做过技术外包,IoT教育,但是折腾来折腾去总是没有找到一个有“比较优势”的方向,我也只能在不断关公司,开公司中度过了失败的5年多的时间,最终在2017年底,我打算结束创业,开始新的职业生涯。

 

2017年圣诞节,是一个周一,我满怀创业失败后的惆怅和对互联网公司的好奇进入了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报道,职业生涯从来没有想象过会有互联网公司这一站,记得一个多月前,面试官问我,“你之前的职业生涯为什么从来没有考虑过互联网公司”,当时的我深思了30秒,对啊,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考虑过加入互联网公司呢?大学毕业,2005年-2006年,我在华为工作了一年半,做基站硬件+嵌入式开发。2006年-2012年,我安安静静的在手机IDH(方案设计公司)竟然呆了6年,我自己都好奇,我这么不安分的人怎么会在一家公司待了6年。2012年,我下海创业,当时是蓝牙BLE和智能硬件兴起的时间节点,我赶上了这波风口,可惜没有把握住,2017年底,我灰心地结束了创业公司的所有业务。在2016到2017的一年时间里,我看了一年的书,对,是一年的书,至少100多本,涵盖了历史,地理,数学,人工智能,经济,股票,管理,也花了一年时间思考了人生,事业,未来。好了,不扯了,个人职业生涯确实和互联网公司没有交集,唯一的交集是,自己的创新小公司曾经拿到了奇虎360公司的投资而已,也得到了360的ZHY的会见,促膝长谈过4回。

 

刚到阿里,头衔高级技术专家,负责蓝牙mesh整个方案的技术落地。一个人,一杆枪,和产品经理XJ搭档,开始宏大的IoT蓝牙mesh商业化落地,是一个0到1的项目,对我来说,有挑战,但是不难,因为过去的5年多我就是一直在0到1的路途中,所以已经习惯了。说到挑战,不得不说在这么大的平台,如何开展工作,我似乎有点陌生,就像入职6个月后,我的一个产品经理朋友XC评价我说,“崮德,你这5年多的创业经历让你缺失了一大段大公司工作的经验”,确实,刚入职1个月,我对如何开展工作还是有点蒙圈。当然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这些挑战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因此我先整理了一个工作规划,也就是我觉得蓝牙mesh技术落地需要配置哪些技术人才,比如硬件工程师,驱动工程师,App工程师,需要多少预算,等等。一周时间后,我做了一个方案,比如蓝牙mesh在天猫精灵生态的位置和意义,蓝牙mesh模块如何做,要多少人,费用多少等等,然后又花了一周时间和领导们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并和跨部门的领导也做了沟通,算是对齐了目标。

 

接下来就是蓝牙mesh方案细节输出,我静下心来,在蓝牙官网下载了蓝牙mesh的协议,一看有3份文档,估摸600多页,英语版本。看英语版本资料是我强项,但是我知道这个过程必须连贯,绝对不能被经常打断,因此我花了2周时间,每天上班就是看文档,其他什么都不做,喝水,上厕所,看文档,做摘要,然后还是喝水,上厕所,看文档,做摘要。2周后,我已经吸收整份协议的80%精华,根据28原则,剩下的20%可能要占用80%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现在继续花时间性价比不高,可以后续用到再研究,但是不影响对整个技术架构的理解。这个时候,我开始了软件架构的设计,输出相应的架构文档,并规划了未来新员工的工作。

 

开展工作的一大原则,是需要学会借力打力,不要什么都自己做,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因此在这次蓝牙mesh软件架构的输出中,我发现和我们合作的芯片公司LFK,有一个技术大拿TN,更早接触了蓝牙mesh技术(蓝牙SIG组织2017年中推出该技术),比我更了解该技术,因此我在做技术架构的时候,把20%不懂的部分,通过和TN的不断邮件,电话,钉钉沟通,用了2周的时间把这些知识点补足(还是28原则,大概补足了20%中的80%,剩下的4%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补充),也完成了技术架构的初稿,并发给TN审核,并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说句题外话,通过以上的描述,如果作为职场新人,需要掌握一个新技术,不管是哪个行业的新技术,一定要用20%的时间快速掌握80%的知识点,然后就可以开展工作,后续的20%知识点,可能会占用80%的时间掌握,可以拆散打乱到平时工作中继续学习,或者请教专业人士慢慢补足,没有必要为了追求完美持续学习,而是要转身开始开展工作或者开始其他方向的学习。

技术
下载桌面版
GitHub
Gitee
SourceForge
百度网盘(提取码:draw)
云服务器优惠
华为云优惠券
腾讯云优惠券
阿里云优惠券
Vultr优惠券
站点信息
问题反馈
邮箱:[email protected]
吐槽一下
QQ群:766591547
关注微信